从舟山黄花鱼谈起
多年来,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吃黄花鱼,特别是野生大黄鱼,那是我们小时候餐桌上最美味的记忆。为捕到更多野生黄花鱼,赚到更多的钱,中国渔民采用了一种野蛮的“敲咕作业”,即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杠,让黄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,大鱼、小鱼一起昏死,一网打尽。这种灭绝性捕捞方式让黄鱼的捕捞量在1974年达到创纪录的19.7吨,同时也让野生大黄鱼受到毁灭性打击。1994年黄花鱼的捕捞量骤降到2万吨。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近海几乎无鱼,中国十大渔场全都名存实亡,野生大黄鱼已基本绝迹。
不仅渔业资源如此,中国的森林资源也同样经历着毁灭性砍伐。在瑞典和挪威等国家出差时,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:为什么人家的祖先留下了覆盖着森林的绿油油的山脉,而我们的祖先却只留下了光秃秃的荒山?后来我了解到,这些国家都有严格的立法,采伐树木后必须种植同样数量的小树,以保持森林生生不息。
所以,问题不在于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,而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,保持生态平衡,既让这些资源在我们手里变成财富,为人类造福,又能保护这些资源,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。
“行业生态”岌岌可危
中国压缩机业的发展也是如此。以螺杆机为例,2001年至2011年,中国市场的双螺杆压缩机发展经历了黄金十年,复合增长率超过30%。可是,由于行业的急功近利,疯狂地扩大产能,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。据2014年统计,全国共有压缩机企业约500家,主机生产企业200多家,其中螺杆压缩机产能达到40万台,库存高达15万台。而2015年国内市场需求才15万台,这意味着全行业一年不生产库存都能满足需求,而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仅和国内相当。让情况更加复杂的是,外资品牌还在不断进入中国,而国内的新品牌也在不断增加。以压缩机生产具有代表性的上海为例,2014年上海市共有获证生产企业65家,相对于2013年获证生产企业增长了10家。各压缩机供应商只能采取降价、降低首付款和激进的信用销售来降低门槛,以便销售更多的设备。
可是,市场的真正需求并不依赖于制造商的产能,经济刺激带来的短期繁荣只是把未来的需求提前兑现,通过各种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制造“人造牛市”并不能长久,打破供求关系的平衡只会给制造商、代理商、银行以及用户带来愈加严重的财务风险。当市场保有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时,设备的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,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还款能力,造成代理商债券增加,信用销售风险剧增。
对市场和销售过分的追求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,最终的结果是伤害了行业中的每一个人:制造商、代理商和用户。